"中华英烈网"

【河北】河北省英烈纪念园:让红色力量传遍燕赵大地

2021-07-02 来源:河北新闻网
分享: 0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始建于1974年,位于石家庄市西郊,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系河北省民政厅直属事业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河北省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河北省省直廉政文化示范单位。

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及其夫人安娥、石家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朱琏、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吕玉兰、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解秀梅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烈在这里长眠。

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太行山脚下,这里建有河北省内规模最大的散葬烈士集中安葬墓区,是河北籍烈士的集中安葬地,长眠着李致光、焦守健等一批知名和无名的革命先烈,这里就是河北省英烈纪念园。

纪念园内建有多个纪念设施,包括河北省英烈纪念馆、国歌广场、“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碑、河北籍或战斗牺牲在燕赵热土的革命先驱墓。这里绿树成荫,建有湿地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现在,记者就带大家走进河北省英烈纪念园,跟随该园讲解员刘伟一同回顾英烈的光荣历史。

【展馆速览】

陈展面积约2000平方米 展览分五部分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石家庄西郊的河北省英烈纪念园,来此祭奠烈士的人络绎不绝。

记者走进纪念园,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由绿植组成的国旗图案,庄严而又富有生机。再向前走,是河北省英烈纪念馆,位于纪念园的中心位置。纪念馆设计恢宏大气,内部陈展面积约2000平方米。“纪念馆展览分五部分,以大量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展品,展示了发生在河北大地上的革命活动和革命壮举。”刘伟说。

“这是展览的第一部分,展示的是晚清民初时期,爆发在河北大地的‘滦州起义’。”刘伟介绍,“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主革命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起义后因满清政府的镇压,不幸失败,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人壮烈牺牲。滦州起义对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刘伟还介绍,大革命时期,伴随中共保定地委和唐山地委的建立,河北各地的工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罢工运动。

纪念园里处处能够感受到红色革命力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广为传唱。而国歌的词作者田汉正长眠于纪念园。纪念园建有国歌广场,国歌广场位于河北省英烈纪念馆西侧,是河北省英烈纪念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场所。

国歌广场西面南北两侧是国歌纪念墙,英勇的解放军战士、渴盼解放呐喊的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让国歌纪念墙充满红色力量。纪念墙真实地展现了《义勇军进行曲》从诞生到定为国歌的过程,以及激励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奋起复兴的历程。走在纪念园里,处处能够感受到红色革命力量。

位于纪念园最高处的是“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碑,碑高18米,碑身正面镌刻着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七个鎏金大字。纪念碑基座周边是四座汉白玉浮雕,分别展示辛亥革命、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时期河北的革命英雄史和英雄事迹。

【故事】

在河北这片热土上,从不缺少红色的革命力量,先烈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生命换来了民族自立、国家发展,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采访中,刘伟为我们讲述了先烈们不畏强暴、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革命故事。

沙飞:用摄影作品见证中华民族血与火的历程

在河北省英烈纪念园,屹立着一座沙飞青铜塑像。塑像中的沙飞,手持相机,目视向前,仿若准备从青纱帐随时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塑像的基座正面镌刻着沙飞日记中的一句话:“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

“沙飞,原名司徒传,1912年出生于广东开平,是人民军队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创始人。”刘伟介绍说。沙飞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左翼青年摄影家,因为拍摄鲁迅的风采照片而蜚声海内外。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安逸的工作,毅然决然地奔赴抗日前线,在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参加八路军,从此沙飞的足迹遍及晋察冀的山山水水。

沙飞用手中的相机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苦难的战争中走出的艰辛步履,他的摄影作品见证和缩影了中华民族血与火的历程。1942年3月,在聂荣臻将军的支持下,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在平山县碾盘沟创办了《晋察冀画报》。这份画报被称为中国抗战摄影史上的奇迹,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在无电源、无机器、无厂房的恶劣条件下创办了当时最为精美、记录敌后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新闻摄影专刊。

他的摄影作品是中华民族血与火征程的见证,永远闪烁着时代光辉。

朱琏:创办诊所行医掩护党组织开展革命工作

在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的苍松翠柏间,屹立着石家庄市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朱琏的青铜塑像。

朱琏是江苏溧阳南渡镇北埂村人,现代针灸医学专家。1932年,她随丈夫陶希晋辗转来到正太铁路局,她一面当医生,一面从事革命活动。1935年,她与丈夫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石家庄市第一位女党员。

因革命工作需要,她开办了“朱琏诊所”,以诊所作为党的活动机关和秘密联络点,担负起“搞好医务工作,扩大社会影响,掩护党的工作”的重任。“朱琏诊所”是当时中共石家庄市委重要的联络点。党的会议在“朱琏诊所”召开,各县党的领导人也不断以求医、买药的身份来诊所汇报工作,不管外面形势如何紧张,这里从未发生过任何问题。

朱琏一人肩负多职,她既要应付寻医问药的日常工作,又要负责党的秘密联系和组织活动等安排,还要协助丈夫陶希晋编辑《北风》和转发北方局《火线》等党内刊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又担任石家庄抗日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和妇女救国会会长,经常走上街头奔走呼号,宣传抗日主张。后来,她苦心钻研针灸,其著作《新针灸学》先后被8个国家翻译出版。

朱琏一生行医救人,是一位有温度的名医。同时,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更是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她心怀天下,救人救国,拯救了无数苦难同胞,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

【红色传承】

用剪纸把英烈的音容笑貌永留人间

因为一段红色记忆,宋建国与烈士的后人齐墨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98年的夏天,在保定涿州革命烈士齐长发生前所在部队的军营里,来了两位不同寻常的老人,这两位老人就是齐长发的女儿齐墨兰和她的老伴。他们来到烈士生前的部队,就想找一张父亲的照片。当时部队团干事宋建国接待了他们。遗憾的是,宋建国翻遍所有的团史资料,也未能找见烈士齐长发的照片。在那个条件简陋、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要想有一张照片很不容易。不仅齐长发烈士,还有许多英雄先烈也一张照片没留下。这遗憾激发宋建国走上了剪纸创作的艺术道路。他暗下决心,要把无数先烈的音容笑貌,用剪纸艺术永留人间。

转眼间,20年过去了。此时的宋建国早已转业回到了张家口宣化,成为了一名公安交警,他与齐墨兰老人的红色情谊与日俱增。2017年11月,河北省英烈纪念园邀请齐墨兰参加烈士追忆会,齐墨兰由于年迈体弱不能前去,便委托她的儿子张延生邀请宋建国一同参加。祭奠烈士后,宋建国把他精心创作的一幅剪纸作品《中流砥柱》捐献给了纪念馆。

此外,他还把他精心创造的多幅剪纸作品送给了烈士后人。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烈士的后代生活得幸福美满,让英烈们的英雄事迹、牺牲精神、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代代相传。

【历史意义】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每年接待大量群众参观学习

据了解,河北省英烈纪念园长期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发掘不同历史时期为河北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英烈人物事迹,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育激励后人。

2016年3月,河北省英烈纪念园成立了英烈史料收集编纂小组。经过两年的收集编纂工作,并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英烈史料收集编纂小组共整理撰写英烈模范人物传记69篇、30余万字。经过认真论证修改,《他们在这里长眠———河北省英烈纪念园英烈传记》于2018年6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此外,河北省英烈纪念园与省会30余家单位及院校结成共建单位,每年接待大量的中小学、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驻军部队等单位和群众参观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红色基因传遍河北大地。

【必看文物】

朱琏著作《新针灸学》

朱琏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为很多军民解除了疾病痛苦。她的著作《新针灸学》先后被苏联、越南、印度、日本、朝鲜、东德等8个国家翻译出版。她利用长期钻研总结的针灸技术,先后治好了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顽疾,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肯定。

沙飞用过的同款照相机

沙飞所用的“莱丁娜”牌照相机是其短暂一生中最珍贵的物品,相机是白求恩在遗嘱中送给沙飞的,它记录了两个反法西斯战士———加拿大白求恩大夫与中国摄影家沙飞用照相机作武器,为抗日战争服务的历史,以及他们之间一段情谊。

照相机一直伴随沙飞至生命的终点。1958年,沙飞家人将它捐赠于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念园展示的是沙飞使用过的同款照相机。

医药箱(一级文物)

印度医生巴苏华是抗战时期印度援华医疗队的5名成员之一,曾和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并肩作战。在援华过程中,他结识了朱琏,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所在的医疗队还将医药箱送给了朱琏。

1957年,巴苏华应邀来华访问,在参观了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后,表示希望在印度引进针灸。随后,巴苏华到朱琏的针灸所学习了6个月。1959年,巴苏华回到印度,采用针灸为不少印度人治好了疾病,针灸也在印度获得重视。

【记者手记】

这是一种信仰的选择

他们都是河北的英雄,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赤子忠魂。为了革命理想,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一腔报国热血洒在河北大地上。他们是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家庭,为人父母,本可以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们选择了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道路。

沙飞心怀一颗爱国之心,拿起手中的相机当作武器,拍出了国人的“呐喊”,拍出了胜利的号角;朱琏心怀一颗普世救人的善心,治病救人的同时,走上街头,为救国,奔走呼喊。这是一种信仰的选择,这是一种舍小我而顾大我的选择。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每当国难当头,一个个燕赵儿女挺身而出,用热血谱写出壮美青春,为国家奉献出无尽力量。


来源:河北新闻网

网编: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