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烈网"

【湖南】邵阳一家四代为红军烈士守墓

2021-07-05 来源:三湘都市报
分享: 0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英烈们,安息吧,如今盛世,正如您们所愿!”7月1日,65岁的王水洪携家人来到李家渡红军烈士墓前,按惯例简单清理后,深深鞠躬,神情肃穆。

凝重的眼神里,往事再次奔涌。86年前,在邵阳市洞口县花园镇李家渡(现为西中社区)的大道上,红军战士舍命救下放牛娃王康元。为了报答救命之恩,王家祖孙四代人已为红军烈士守墓近一个世纪。

红军战士用生命救了放牛娃

1935年12月,红六军团在花园镇李家渡遭国民党飞机袭击。当时,王水洪的父亲王康元年仅12岁,放牛回家路过麦子塘时,眼看炸弹就要落在他身边,一名红军战士见状,扑上去用自己的身体将他压在身下。王康元躲过一劫,但那位战士却英勇牺牲了。

为报答红军战士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王康元的父亲王仁德叫上20多名贫苦农民,与红军战士一道将牺牲战士的遗体安葬。

在红军走后不久,一些土豪劣绅对红军“斗地主、打土豪”的行为怀恨在心,他们恶意煽动当地群众破坏烈士墓地。为了保护牺牲战士们的遗体,村民们连夜将棺木移葬到李家渡长岭界下,并在墓旁栽上松柏,以示缅怀。

“清明节先祭烈士再祭祖”

“王家要世代铭记红军的恩情,不管以后时局怎样,清明节一定要先祭烈士再祭祖!”弥留之际,王仁德拉着儿子的手留下家训。就算在国民党强权统治的年代,王家偷偷祭拜红军烈士也从未间断。

据当地老人介绍,王康元思想进步、积极肯干,很快成长为宣传红军精神的骨干,并先后担任过原李家渡村党支部书记和原蓼湄乡乡长。在他的主导以及当时西中公社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王康元带领群众重新修葺了烈士墓,并在墓前竖起一块纪念碑,刻上“长征烈士之墓”6个大字。

1958年,王康元迎来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当年,作为土改干部的王康元因工作得力,被组织推荐到邵阳地委参加培训,有机会转干。想想家里三个嗷嗷待哺的子女,他心动了。因为家里确实很困难,可他也有顾虑,儿女都还小,如果转干后要在外工作,就难以照顾到红军烈士墓。

“生活苦,努力干活家里还能吃饱饭,要是我走了,这墓怕是真的荒了。”王康元坚定了信念,毅然放弃了这次机会。

守墓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

1989年,66岁的王康元离世,接力棒传到了王水洪手中。“父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守护好烈士墓。不管刮风下雨,我坚持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来打扫一次,从不耽误。”

几年前,王水洪由于高血压中风丧失了劳动能力,“现在我走不动了,就把守墓的接力棒传给了儿子王军和孙子王亿文。”

为了接续守墓,王军放弃了外地的工作,选择返乡就近务工。每逢周末,王军15岁的儿子王亿文和7岁的女儿王小朔也拿起小笤帚,跟在王军后面,动作稚嫩却一丝不苟。看着他们,王水洪脸上满是欣慰,“一代一代传下去,红军精神不能忘!”


来源:三湘都市报

网编: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