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双拥共建工作环境。千方百计向上对接汇报,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完成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文创超市”建设及文化长廊、园内道路、“小红军”广场等维修改造工程;对第一陈展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5D影院;实施了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对展陈馆布展和消防安全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园内公墓、纪念碑、烈士纪念亭等纪念设施进行保护修缮;积极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争取到坦克、大炮、战斗机等退役武器22件。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绿化、美化、亮化环境,为双拥共建工作创造了优良环境。
深挖资源内涵,筑牢双拥共建文化根基。成功举办“讲好西路军故事 传承好红色基因”座谈会、“弘扬西路军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专题报告会、“牢记殷切嘱托 建设小康家园”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收集《惊沙》《祁连山的回声》等多部以红西路军征战河西为题材的影片,编印了《西征英魂》等红色文学作品。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创作推出了《红色足迹》、音舞诗画《丰碑》等剧作,摄制推出了《红心向党、初心不改》《董振堂的书箱》等党史、军史宣传教育短视频,不断丰富了红西路军革命精神基因库,为双拥共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深挖资源内涵,筑牢双拥共建文化根基。成功举办“讲好西路军故事 传承好红色基因”座谈会、“弘扬西路军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专题报告会、“牢记殷切嘱托 建设小康家园”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收集《惊沙》《祁连山的回声》等多部以红西路军征战河西为题材的影片,编印了《西征英魂》等红色文学作品。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创作推出了《红色足迹》、音舞诗画《丰碑》等剧作,摄制推出了《红心向党、初心不改》《董振堂的书箱》等党史、军史宣传教育短视频,不断丰富了红西路军革命精神基因库,为双拥共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创新活动载体,打造双拥共建特色品牌。在清明、八一、烈士纪念日等节点常态化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为广大部队指战员、地方预备役、退伍老兵提供以“敬献一次花篮、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看一部西路军影片、听一个红色故事、参观一次展览、听一次报告会”为主题的优质讲解服务;持续开展红色文化“进军营”、“致敬英雄 走访慰问参战老兵”等特色活动100余场次;先后为全国退役军人系统、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等120多家省内外国家机关、部队开展线上线下西路军事迹宣讲活动,西路军故事的影响力、辐射力不断放大,双拥工作特色品牌日渐凸显。
共建教育基地,搭建双拥共建实践平台。纪念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本着“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与部队合作的新路子,共建教育基地。先后与国防大学共建“现地教学基地”、与兰州军区善后办共建“红色教育基地”、与甘肃省军区共建“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教育实践基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共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与西部战区共建“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传统教育基地”等,通过实地参观和座谈交流,搭建起双方互动的桥梁,进一步推动“军地共建”交流合作,助力双拥共建工作走深走实。
狠抓队伍建设,夯实双拥共建人才支撑。组织干部职工分批赴省内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纪念馆及遗址遗迹学习交流,为讲好西路军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开启了新视角;强化岗位练兵,进一步提高讲解员的政治素养,培养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集体主义精神,邀请县武装部教官对宣教科全体成员开展了军训和户外拉练活动;鼓励推送讲解员参加各类培训和比赛,45人次在“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省市县“讲解员服务技能竞赛”等比赛中荣获佳绩,38人次获得省市县相关部门表彰奖励,招募培养了69名“小小志愿者”,为双拥共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强化宣传推介,放大双拥共建红色效应。积极探索智慧宣传新模式,通过“融媒体矩阵云展馆”等数字化手段,打造“行走中的纪念馆”“网上红馆”,让文物、展览、体验活动成为生动的教材和直观的教科书;开设了虚拟数字展馆、全景VR、云展馆、线上直播等形式实现红色文化可视化全景化展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VR全景展,被退役军人事务部列为全国首批5个VR展示烈士纪念设施之一,点击量达67.06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纪念馆烈士纪念设施开发利用水平,也促进了纪念馆在社会宣传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双拥共建的影响力持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