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烈网"

萧克的马灯照亮斋堂—马栏村

2021-03-10 来源:“北京红色马栏”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门头沟区所辖98%都是山地。万山红遍时刻,在每个晴日的傍晚,群山巍峨,如勇士林立,拱卫京师,何其壮哉!京西斋堂—马栏村,在其腹地,层峦叠嶂,壁立千仞。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即在这里建起了平西抗日根据地。萧克、邓华将军带领军民英勇抗日的战斗往事,传颂至今。

1955年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

今天我们跟随北京晚报-五色土的记者一起去探访80多年前的红色印迹,此刻的心情便随着眼前的崇山峻岭一样起伏连绵!

由西斋堂村驱车往南深入,便是斋堂镇下辖的马栏村。行车途中,只见巨大的“马栏”二字点缀在山峦之间,中间一颗红星闪耀,宣告着这个“京西第一红村”的英雄历史和光辉传统。马栏,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有“北京延安”之称,这里就是当年平西抗战根据地的心脏,是平西抗战根据地这把“尖刀”上最锋利的刀刃。

山坡上的“马栏”二字。各占一亩多地的“马”“栏”两个大字镶嵌两边,中间的红色五星熠熠生辉。

进入马栏村,沿着村委会旁的一条青石板路顺阶而下,能看见一座明清时期的两进四合院,此地就是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萧克司令员等挺进军领导曾在此办公。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进入陈列馆大门,左墙壁上一首萧克将军的诗带领我们瞬间回到冀热察挺进军初入平西的峥嵘岁月:

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

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

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

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

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

左墙壁上刻着萧克将军作的诗

萧克是湖南嘉禾人,黄埔四期毕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抗战初期,萧克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不久,随贺龙、关向应前往晋西北前线建立根据地。1938年11月25日,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派萧克前往工作。陈列馆入口的这首诗写于1939年年初,北国隆冬,大雪冰封,萧克和程世才率领近百名干部,向冀热察挺进,他们到达紫荆关时,离百花山、北平古城已经不远,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萧克通过这首诗,热切展望开展游击战的前景。

 1939年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后,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和整编部队的基础上,组织反击日寇的围攻扫荡,在斗争中确定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总任务。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邓华五人组成冀热察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平西、冀东和平北的抗日游击战争,多次迎击了日军的围攻和扫荡,平西成为了坚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适应斗争环境隐蔽发展。冀热察地区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在敌后的平西、平北、冀东地区形成了三大块互相邻近、人口达320万的根据地,对北平已形成合围之势。

陈列馆展室面积约240平方米,分六个展室,全面回顾了冀热察挺进军在抗战中的坚持和马栏村民的奉献成长。四合院正房的门上方,悬挂着萧克亲笔题写的“冀热察挺进军驻地”木匾。这是萧克司令员曾经工作过的指挥部,房间内陈列着萧克曾使用的八仙桌、太师椅、档案柜、马灯、洗脸盆、等物品。

萧克用过的八仙桌和石砚。

陈列馆内保留着当年的陈设。

陈列馆中展示了萧克司令员当年用过的生活用品。

陈列馆内的铜像,生动还原了指挥战斗的场景。

“铁马金戈驱日寇,文韬武略定平西。”正房的大门两旁还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有“儒将”之称的萧克将军能文能武,在平西指挥抗日作战期间,在枪林弹雨中,他写下了一部描写1933年红军时代“反围剿”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浴血罗霄》于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萧克手书的匾额。

漫步在马栏村,感受最深的是军民鱼水情。马栏村的地砖上有一条红线顺着道路延伸,红色的箭头指向一间间传统的村内建筑,每一处都是抗战的遗址,体现了抗战时期军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里,马栏村民和平西人民一起,尽己所能,甚至付出生命去拥护、支援八路军。作为一个小山村,马栏村在抗战中牺牲了40多位英雄儿女。马栏人民用国仇家恨和满腔热血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

马栏村村中的红砖线。

2020年9月18日,北京晚报编辑周家望在参加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办的“红色马栏九·一八诗歌朗诵会”上,登上斋堂挺进军抗战剧社的舞台,朗诵了他的七律《礼赞马栏》向马栏乡亲们致敬:

太行余脉起雄风,荡寇京西第一红。

壁立千峰军挺进,川流百代势腾冲。

铁衣铜骨刀头血,霜岭犁沟月下弓。

水畔斋堂皆热土,松鸣山吼遏长空!

2020.9.18马栏村的诗歌朗诵会上周家望与村书记合影。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红色马栏,砥砺前行。

未来,马栏村将积极开发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努力建设成为门头沟红色党建品牌的宣传阵地。


来源:“北京红色马栏”微信公众号

网编: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