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烈网"

陆升勋烈士:一身正气 忧国忧民

2021-06-11 来源:齐鲁壹点
分享: 0

陆升勋,山东昌邑县卜庄乡大陆村人。1907年10月30日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其父陆梦令,读过四书五经,为人正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忧国忧民,同情贫苦人民,对为富不仁者深恶痛绝,因此,他在当地颇有名气。母亲是位纯朴善良的家庭妇女。陆升勋姐弟三人,他最小,又是父母唯一的儿子,倍受宠爱。


陆升勋7岁在本村私塾就读,因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成绩显著。接着他又到于家郜私立高等小学上学,毕业后,于1924年考入青州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第四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学生有自己的组织——学生会。有些班级还组织了读书会,经常出壁报,学生们借此抒发对社会、对时局的见解。陆升勋从偏远的乡村来到这里,眼界大开,一切都感到很新鲜。他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课余时间他喜欢博览群书,尤其喜爱文史,并练就一手刚劲有力的好字。在这里他还有机会阅读到《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受到新的启迪,思想境界不断开阔。

192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轰动全国的“五卅”惨案。为支持上海工人运动,省立第四师范的进步师生,走出校门,到街头、集市演讲和散发传单,揭露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军阀残害上海工人的滔天罪行。陆升勋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面,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他看到了群众的力量,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也使他认识到要救国救民,光靠在学校读书是不行的,必须到民众中去,发动和组织民众进行斗争。

1926年10月,北阀军攻占武汉,大革命处于高潮,“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响遍城乡。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的陆升勋,受到很大鼓舞。他一面在本村小学任教,对学生进行爱国救国的教育;一方面结交家乡的老同学,一起谈论民众的疾苦,社会的不平,国家当权者的腐败无能和探索救国救民之道。

他们决定走出学校,到豆腐房,到长工居住的地方,到贫苦民众之中,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要求。他们在贫苦民众的同情和支持下,很快以进步师生为主组织了宣传队,到集市和庙会上,向群众进行宣传活动。

陆升勋带头演讲,他揭露封建军阀和土豪劣绅相互勾结,横征暴敛,鱼肉乡里的罪行;宣传北伐革命军的胜利,号召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协会”,拥护北伐革命军。

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和组织发动,首先在大陆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办公室就设在陆升勋家靠街的堂屋里。只要是贫苦农民,自愿到办公室登记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成为农民协会会员。陆升勋亲自向会员们讲授救国救民的道理,教会员学唱“打倒列强,除掉军阀”的歌曲;组织会员肩扛大刀、长矛、猎枪到集市和庙会上游行示威,沿途高呼“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他号召穷人抱成团,一齐起来抗粮、抗捐、抗税。每次集会都是屋里屋外坐满了人,没入会的人也来听讲。在很短时间内,农民协会发展到附近各村,共计100余人。

广大农民扬眉吐气,地方上的封建势力受到震慑。有一天,陆升勋带领农协会员到刘庄街集市上进行宣传,正遇上旧五区区队姓王的队长向农民摧捐逼税,陆升勋决定抓这个活靶子,予以打击。他便对着天空鸣枪三响,集合群众将姓王的队长抓了起来,当众进行揭露。迫使姓王的队长告饶认错,并说:“我今后再不依仗权势压迫民众了。”

教训这名王队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群众通过这一事件,看到了农民协会的力量,增长了斗争的勇气,都说陆升勋带领大家干得好,为群众出了气;而土豪劣绅则暗地议论说:陆家少爷,洋学堂毕业,不好好教书,搞什么农民协会,不务正业。还有的人乘机散布谣言,说陆升勋行为不规,颇有共产党嫌疑等等。陆升勋还收到一封恐吓信,信中写道:“陆升勋,你的不规行为,纯系共产党所为,希在今后敛迹,改做良民,守规守法,如反之,定有灭顶之灾而悔之晚矣!”大家都为他担心,父亲也劝他到外地避一避,但陆升勋对这样的恐吓并不畏惧。

这时蒋介石已发动了“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到处捕杀共产党员,残酷镇压革命群众。昌北地区的农民协会也被国民党政府强行解散,陆升勋被通缉。在这种情况下,陆升勋不得不离开家乡,由朋友介绍到潍北。在潍北他会见了原农会的组织者牟星桥(地下共产党员)。

牟星桥说:这里的农民协会被强行解散了。我们正在组织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提倡新文化,学白话文,教唱新歌,只要目的明确,至于叫什么组织名称,关系不大。一席话提醒了陆升勋。不久他回到了家乡,四处奔走,联系各学校的进步老师,拜访当地的开明士绅,在取得他们的支持后,首先在陆家村办起了农民夜校。不久,柳家庄、丰台、刘庄街等,也先后办起了夜校。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在山东的日侨,出兵由青岛登陆,5月3日进抵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消息传到昌邑后,陆升勋非常气愤,他带领夜校学员,到集市散发传单,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崇洋媚外的卖国行径。

1929年,寿光县委遭敌破坏,县委负责人赵一萍为躲避敌人的追捕,暂到昌邑、掖县一带活动,他听说陆家村陆升勋为人耿直,有爱国热情,并组织过农民协会,在当地是个颇有影响的人物。因此,托人介绍和陆升勋见面,通过交谈,两人志向相同,只恨相识太晚。他们从帝国主义强制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谈到国家的命运和有志青年的责任等。这些谈话使陆升勋受到启发和鼓舞。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出兵侵占热河,1935年又向华北入侵,7月6日逼迫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紧牵动着陆升勋的心,他苦苦思索,忧心如焚。日寇的侵略得寸进尺,步步逼进,而国民党军队则依然是节节败退;散传单,贴标语,提抗议,呼口号有什么用!他寝食不安,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就在这时,赵一萍到了,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最后,赵一萍介绍陆升勋到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去学习。学习期间,陆升勋在共产党员赵一萍和鹿省三的帮助下,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1936年夏天经赵一萍、鹿省三两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陆升勋受党组织的派遣,从研究院回到昌邑县大陆村,与中共昌邑县委书记张智忠取得联系,在中共鲁东工委书记季方华的领导下,宣传抗日救国,组织发动群众,重新恢复本村和邻村的青年夜校,为组织抗日武装做准备。这时国民党昌邑县政府,借抗日之名,正在组织“训练员”训练班,配有枪支。陆升勋认为这是争取组织发动抗日武装的好时机,便参加了训练班。县政府给训练班派了一名姓胥的教官。此人作风恶劣,经常打骂训练员,因而引起训练员的不满。陆升勋便乘机在训练场上当着大家的面,公开指责胥教官不懂军事,连口令也不会喊,只会打骂训练员,他想借此团结训练员,孤立胥教官,争夺训练班的领导权。但当时陆升勋只是一个训练员,无职无权,又无群众基础,结果被胥教官打了一顿军棍,赶出了训练班。

1937年秋,鲁东工委派鹿省三到昌北、潍北地区发动武装起义。在昌北瓦城一带多次召开地下党员的秘密会议,传达中共北方局发出的“优秀共产党员,要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战斗号召。陆升勋由训练班回家后,继续组织“青年夜校”,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鹿省三在昌北活动期间,就住在陆升勋家里,并通过陆家的社会关系,做地方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

陆升勋在家乡早已是个比较有影响的人物。这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经他积极串联,很快组织起百余人的抗日武装。新组建的队伍,急需武器和粮秣,陆升勋回家与其父商量,为部队筹借部分粮款。陆梦令老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敌当前,何谈借字,只要咱家有的,你就用吧!”父亲的支持,更增加了陆升勋的抗日信心。

1937年12月23日,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在潍北华疃共产党员栾心斋家,召开了各抗日武装负责人会议。陆升勋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研究决定,乘旧历年除夕,各抗日武装到潍北蔡家栏子、泊子集合,进行统一整编。这一消息被日寇探知,派兵进行“扫荡”,各抗日武装集合未成。春节后,日伪军向潍北安固一带进犯,我抗日武装进行阻击,激战一夜,潍北抗日武装由鹿省三、薛绍庚带领,转移到昌北与孙汉三、陆升勋等率领的抗日武装会合。

1938年2月初,陆升勋率部到昌邑夏店区李家宁村,向地主武装头目李华丰、李万田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争取他们共同抗日。李华丰表面上答应共同抗日,暗地里却派李万田勾结昌邑城的日伪军,偷袭我抗日武装驻地肖家营。我抗日武装在鹿省三、薛绍庚、陆升勋的指挥下,奋战一夜,击毙汉奸李万田,分批突出重围。

同年2月中旬,按上级指示,各抗日武装汇集到潍北泊子和昌北永安进行整编,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第七支队,陆升勋任七支队特务大队长。

在寿光组建的八路军游击第八支队,于同年3月奉命东进,当先头部队行至昌北龙池村时,突遭顽军盛合云部袭击。八支队人地两生,处于被动局面。七支队得悉后,即派大队长陆升勋率部增援,将顽军包围在马区和龙池两村之间,除盛合云率少数亲信逃窜外,大部分被围歼缴械。

3月底,七、八支队在昌北瓦城村胜利会师。会师后,部队经过短期休整,继续东进,当部队行至柳疃庄时,突遭日伪军袭击,有一部分敌军已突进柳疃南门,情况危急。陆升勋率特务大队迎头阻击敌人,经过一场激战,敌人开始后撤。此时,我其他部队分别出东、西门绕至敌人两侧,进行夹击,敌人支持不住,狼狈败逃。我指挥部和机关人员安全转移至陈家庄。这是七、八支队会师后的第一次战斗,虽然部队未受大的损失,但暴露了指挥权分散、行动不统一的弊端。为此,工委书记鹿省三召集七、八支队的负责人开会,决定将七、八支队合编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指挥部,马保三任司令员,鹿省三任政委,统一指挥两个支队。

部队要整编,大多数同志拥护;有部分同志持观望态度;还有少数怀有野心的投机分子则极力反对,声言不服从统一指挥。这时陆升勋挺身而出,明确表态,坚决拥护整编决定,并耐心说服持观望态度、犹豫不决的人。他说:“我们拉队伍是为了抗日救国。部队不能归我们私人所有,进行整编,集中领导,统一行动,东进抗日是正确的,我们应坚决执行。”这部分人,经过陆升勋的教育,提高了认识,也接受了整编。但少数投机分子,本性难改,他们见整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个人野心难以实现,便公开叛变了。

1938年4月7日,司令部在瓦城孙膑大庙里召集会议,参加会议的鹿省三政委行至大庙广场时,突遭枪杀,凶手金岩当场被逮住,经审问,他是受窃据七支队领导权的张洪礼指使干的。司令部将张、金二犯交给特务大队,陆升勋按照司令部命令,将二犯处决。

七、八支队清除了内患,纯洁了队伍,于4月23日胜利到达掖县和三支队汇合,稍做休整,即东进黄县,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协同作战,历时三个月,壮大了抗日队伍,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在这期间,陆升勋率特务大队,先后参加了收复黄县城,消灭汉奸武装王景宋部和粉碎顽军焦盛卿、张金铭等部进犯的战斗。是年7月,陆升勋随七、八支队回师西征,又先后参加了长山城西蒙家庄,益都城北水渠,临淄城北岳家庄等对日伪军的战斗。是年秋,七、八支队进入沂蒙山区,同四支队并肩作战。

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陆升勋调任山纵特务团团长,直属山纵司令部领导。

沂蒙山区,当时是山东党政领导机关的所在地,是全省抗日根据地领导中心,也是日寇“扫荡”的主要目标。1939年6月,日寇两万余人,分十路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首先侵入沂蒙山北部地区,先后占领了莒县、沂水、蒙阴等县城,继续向沂蒙腹地进行反复“扫荡”,企图围歼我山东分局和山纵指挥机关。陆升勋率特务团在山纵首长的指挥下,与一、二、三、四支队分别协同作战,内外线配合,声东击西,打击敌人的薄弱点。6月中旬特务团从沂水王庄转移到沂水北的上下胡同峪,派出的侦察连在山前梭峪庄与“扫荡”的日寇相遇,陆升勋立即命令侦察连将敌人引向山西方向,他率领其他部队,南出山口,抄敌后路。战斗从上午9点一直打到下午5点,歼敌一部,余敌败逃。山纵领导机关得以安全转移。在这次战斗中,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王培元牺牲。

1939年9月,山纵八支队(原七、八支队编成)改编为山纵一支队,马保三任司令员。调陆升勋任一支队后方司令员。1940年初,他亲自率领特务连,将驻在临朐山区的一支队的兵工厂、被服厂和医院,搬迁到沂南马牧池一带山区。

1940年8月,陆升勋收到老家二姐的来信,信中告诉他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父亲因过度悲痛和思儿心切,亦病倒在床,并转告父亲嘱托:“父望在有生之年,再见子一面,将家事和两个孩子交付,就了却心事了。”陆升勋看完二姐来信,思绪万千,坐卧不宁。他想,当前战斗任务十分频繁,每天工作到深夜,仍有许多事等待去处理,这时,无论如何也不能回家探亲。他决定给二姐回信,把家中的事情和两个孩子托咐二姐照管,并请二姐好好安慰老人:国难当头,为儿的难以忠孝两全!

信写好后,陆升勋的心情还是平静不下来,顺手拿起一份“敌情通报”,借着如豆的灯火,看了起来。通报载述:盘踞在临朐、沂水交界处的秦启荣部,乘我主力外线出击,日寇“扫荡”之机,进犯我抗日根据地,抢粮、抓伕……驻沂南侍郎院的刘四郎部与号称猴子队的顽军深入我沂南骚扰,捕杀我地方干部,杀害革命家属……陆升勋看到这里,异常气愤地说:“这些敌人,又在趁火打劫。”他已无暇思虑家中的事情,立即找出地图,考虑如何对顽固派的进攻进行坚决反击。

此时,上级决定,由一支队与山纵独立团组成一支精悍的小分队,由陆升勋带领,从沂北出发,经一夜急行军,于拂晓前出现在侍郎院,并将敌人团团围住,激烈的战斗进行了一上午,外围之敌已被歼灭,残敌猥集在筑有炮楼的大院里,负隅顽抗,多次强攻,均未奏效。陆升勋亲临一线观察地形后,果断命令:“挖地道,将炸药送至炮楼下,把它炸掉。”按照这个办法,迅速将炮楼炸翻,全歼守敌,并乘胜将号称猴子队的顽军击溃。

1940年9月,一支队改编为山纵一旅。一支队后方司令部改编为山纵沂蒙支队,陆升勋任支队副司令员。不久,沂蒙支队改为鲁中第二军分区,陆升勋任司令员。在此期间,他经常率领工作组深入基层,召开县、区干部会议,指导县、区抗日政权的建设,动员青年参军,组织民兵和发展生产等工作。在不长的时间内,蒙阴的坦埠、坡里;沂水北的卞山顶、小庄、常庄和三、四、五区的许多村庄,先后建立起青救会、妇救会、自卫团等群众组织,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提髙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

1941年10月,陆升勋被调到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多年来,东征西战,在硝烟中生活的陆升勋开始适应新的、比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可以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了,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的著作,政治思想水平提高了,革命的人生观更加坚定了。1942年5月,陆升勋学习期满,被分配到沂蒙专署任专员,并兼任党组书记。

陆升勋到任不久,日寇对沂蒙山区开始了大规模“蚕食”“扫荡”。他便深入基层,指导群众坚壁清野,开展艰苦的反“蚕食”斗争。

1942年10月10日,陆升勋奉山纵司令部命令,去胶东军区任副司令员。同行的有山东分局组织部长李林、公安局长刘居英、财经处长冯平等干部百余人。他们从新泰出发,穿越胶济铁路到达博兴县。在渤海三旅旅部听取了杨国夫司令员关于平原游击战术的报告后,李林等留渤海区检查工作。陆升勋和李厚坤、陈华堂等率部分干部继续东进,到达招南时,受到山纵五旅吴克华司令员的接待。当时,日寇对胶东抗日根据地正在进行“拉网合围”大“扫荡”,五旅派工兵连护送他们继续向东行进。

孙家夼惨案发生地。

12月8日,陆升勋带领100余人的队伍,在风雪交加的黑夜里,沿着莱阳县东北部的山道,进入栖霞境内,因路途不熟,在一道山沟里转了几个小时,于次日拂晓前行至孙家夼,临时决定在这里宿营休息。

黎明时分,四周突然响起枪声,孙家夼已被日伪军包围。陆升勋率领干部和护送队,与敌激战一个多小时,大部分同志突出重围,陆升勋和其他35名同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陆升勋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不慕名利,不图安逸,忧国忧民,一身正气;当中华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变卖家产,组织武装,投入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之中,东征西战,最后献出了珍贵的生命。

他的英名永载历史,他的风范永留人间,他那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人们为振兴中华而开拓前进!

2014年9月1日,国家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陆升勋赫然在册。


来源:齐鲁壹点

网编: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