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烈网"

段德昌:共和国“一号烈士”,彭德怀的良师益友

2021-06-11 来源:红网
分享: 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6月1日起,红网时刻推出专栏报道,深入挖掘湘籍英雄模范感人事迹,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生动鲜活讲好英雄模范故事,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段德昌

他21岁入黄埔军校学习,被誉为文武全才;他是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彭德怀称他为良师益友;他还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有“常胜将军”的美誉。29岁的他从容赴死,毫无惧色,他说:“用刀吧,节约一颗子弹,打敌人。”

他,就是共和国“一号烈士”段德昌,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

蒋介石不喜欢的黄埔学生

段德昌,字裕厚,号魂,1904年8月出生于湖南南洲厅九都山九屋场(即现在的南县南洲镇火箭村)。15岁时,为拓宽视野、增长学识,段德昌孤身前往长沙,就读于长沙商业专科学校。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与毛泽东一起领导湖南学生爱国运动的彭璜,也迈出了他革命道路的第一步。

1925年,段德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派到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蒋介石制造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扣押、迫害共产党人,段德昌积极建议“青年军人联合会”给蒋介石写公开信。

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逮捕写信者,并开除了段德昌。后经周恩来介绍,段德昌进入“中国国民政治讲习班”,后又参加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培训班,结业后到第6军工作,并参加北伐战争。

南县德昌公园的段德昌铜像。

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

北伐战争开始后,段德昌随第6军进入湖南,后调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不久,段德昌参加了围攻武昌的战役,升任第35军第1师政治部主任兼《北伐周报》主编。在这里,他结识了该师第1团第1营营长彭德怀。两人一见如故,常一起促膝长谈,谈形势、谈理想。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段德昌与彭德怀率部到当阳玉泉山截击吴佩孚残部。一天晚上,在玉泉山上的关帝庙里宿营时,两人铺稻草就宿、相谈甚欢。对于这次谈话,彭德怀在40年后仍记忆犹新,他在《自述》中做了大篇幅的详尽描述:

段问我对关云长有何感想?我说关是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没有意思。段问我要怎样才有意思?我说为工人农民服务才有意思。段问国民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应当耕者有其田,而不应当停留在二五减租上。段说,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也不应当停留在耕者有其田,而应当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由按劳分配发展为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制。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党员就是要为这样的理想社会而奋斗终生。

这次促膝夜谈,是彭德怀第一次较深入地接受无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教育,是他人生道路根本性转折的开端。后来,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段德昌是他的介绍人和引路人。

段德昌生平业绩陈列馆。

能征善战的“常胜将军”

1928年6月起段德昌任中共鄂西特委委员、鄂西游击大队中队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师师长,率部在监利、沔阳交界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

1929年10月,段德昌在聂家岭击溃了比游击队多10倍兵力的国民党正规军,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首次在洪湖战胜敌正规军的辉煌战例。

1930年2月后,段德昌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第2军团第6军政治委员、军长,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赤色警卫队总队长,参与创建及巩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

1931年4月段德昌任红3军(红2军团改编)第9师师长,指挥部队连战连捷,取得三官殿、沙岗、普济观、郝穴、汪家桥、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等战斗的胜利。

从此,段德昌成为远近闻名的“常胜将军”,与贺龙并称为根据地两“龙”,民谣传唱“有贺不倒,无段不胜”。

在段德昌的军事生涯中,有个“十六字诀”——“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 ,这是段德昌和战友们总结出的战术,后来受到毛泽东的称赞。

“段德昌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

共和国“一号烈士”

令人惋惜的是,1933年,由于苏区内部“肃反”扩大化,战功赫赫的段德昌被错杀,年仅29岁。临行前,他坚定地说:“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不管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下,我都永远相信党、忠于党。”

1933年5月,湖北鹤峰县金果坪。段德昌平静地走向刑场。面对行刑的步枪,他说:“用刀吧,节约一颗子弹,打敌人。”

1945年4月,在延安杨家岭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会上,毛泽东郑重提议为段德昌平反。6月17日,段德昌等死难烈士追悼大会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毛泽东担任主祭,并献挽词:“死难烈士万岁”。

1952年8月3日,毛泽东为段德昌烈士家属签发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证上写着:“段德昌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


来源:红网

网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