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烈网"

“江姐式女英雄”刘惠馨烈士传略

2021-07-15 来源:淮阴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分享: 0

刘惠馨,又名刘一清,祖籍安徽。1915年出生于淮阴县城。祖父是满清的秀才。父亲刘坎,国民党陆军大学毕业,曾担任航校教官,代理县长。母亲曹隽卿,家庭妇女。刘惠馨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三个弟弟、一个妹妹。1923年,刘惠馨在南京读小学。1929年考入南京女子中学,各科成绩优秀,其中外语、数学、物理最好,并多次获得奖学金。1934年抱着工业救国的愿望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攻读机械工程专业,成为该系招收的唯一女生。1935年投身“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她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学联秘密小组”,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不推翻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建立人民的政权,工业是救不了苦难的中国的,明确了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能抗日救国,她开始接受共产主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正在大学读书的刘惠馨和许多同学一样,毅然放弃学业,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工作服务团,深入南京晓庄农村一带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南京沦陷前夕,刘惠馨与同学马识途一道撤离南京到武汉,正遇到中央大学武汉办事处办理学生到重庆复学登记,许多同学都去登记,前往重庆继续学习。11月,她毅然放弃学业,和马识途等一起,经董必武安排到黄安县七里坪参加由方毅主持的党训班学习。经过七里坪党训班学习,刘惠馨才真正受到革命知识的初步教育,下决心抛弃知识分子的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愿意到工农群众中去开展革命工作。

1938年1月,七里坪党训班学习后,刘惠馨奉命到应城县汤池,参加由陶铸主持的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学习,在这里她学习了《抗日游击战争的问题》、《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合作委员会章程》、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农民运动等内容。2月,由余秋阳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结业后,于4月在雍文涛同志带领下,刘惠馨等38名学员到鄂西开展合作信贷工作,她和胡淑善、许鸣球等被分到鄂西南的建始县,在农村合作社合作指导员合法身份掩护下,发动和组织群众、发展和壮大党的组织,但农村合作社是国民党粉饰剥削、欺骗农民的合作运动,当地百姓深恶痛绝,而刘惠馨她们不利用国民党办的农村合作的名义开展工作,又难以在农村立足,由于她们没有实际斗争的经验,加之操之过急,还没有扎下根子,就暴露了,不得不放弃所承担的工作。通过这次工作失败,她终于明白阶级斗争是怎么一回事,阶级斗争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使得她在从事革命工作的道路上更加成熟。6月和胡淑善、李墨刚一起建立中共建始特支;8月建立了恩施县第一个直属党小组,并任组长;11月调中共宜都县委任书记,化名刘任文。

1939年5月,党组织决定在苏北发展游击战争,刘惠馨因是淮阴人,报名获准前往苏北开展工作,行至河南谷城,因竹沟发生战争,交通受阻,她从谷城返回宜都,仍任县委书记。在这段时间里,她打扮成农村妇女,在农村奔走,每天在深山里走动,风里来、雨里去,和农民同吃同住,一起劳动,同呼唤,共命运,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党的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党组织得到较好的发展。10月,中共湘鄂西区党委在松滋县刘家场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南方局指示,决定将巴(东)、(秭)归、兴(山)工委改为县委,划归恩施管辖,成立施巴特委,马识途任书记,刘惠馨调任特委委员、民运部长兼特委秘书。在两年的革命工作中,刘惠馨与马识途产生了爱情,为便于掩护特委机关工作,组织批准刘惠馨与马识途结婚,并要求她改扮成家庭妇女,从事特委机关工作。由于工作方式改变,让她很苦恼,一时无法适应。经过几天痛苦的思想斗争,她下定决心要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于是在恩施郊区找好房子,把自己改扮成一个家庭妇女,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做针线活,不时还和左邻右舍的家庭妇女交往,说些言不及义的闲话。只有晚上才能关起来门来读一些马列主义的著作。她把旺盛精力转向研究地下工作方式方法,并组建交通站,编制密语密码,收发秘密文件,工作十分出色。

1940年3月,刘惠馨任特委地下交通员,赴重庆向中共南方局汇报和请示工作,并带回中共中央重要文件。其时,刘还兼任中共恩施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等职务,她虽怀有身孕,仍经常翻山越岭到屯堡镇第七女子高级中学做学运工作,屯堡镇第七女子高级中学的地下党组织和学生运动是刘惠馨直接领导的,这所学校国民党的统治十分森严,把学生禁锢在两人高的围墙和木栅里,与社会完全隔离起来,一切活动听从校长的摆布。在外人看来,这里是一座修道院,在内部看来,完全是一座集中营。刘惠馨通过各种渠道,机智地深入到学校里去开展工作。她送去大量的进步书刊,如:《红军长征故事》、《西行漫记》、《论持久战争》、《大众哲学》、《第二国际和叛徒考茨基》等。同时建立秘密地下图书室,吸引和教育进步青年,发展新党员。特别是针对当局残酷迫害进步青年学生的事实,进行罢课斗争,得到社会的同情与支持,迫使国民党当局撤换校长,接受学生提出要到社会上活动等条件,斗争取得胜利。而刘惠馨每次都要往返近百里,因劳累过度,多次晕倒。同志们劝她注意休息时,她总是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落入虎口,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所以,我总想多做点事。”

1940年6月,宜昌沦陷之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临时迁到施恩,陈诚任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攻浪潮,陈诚紧跟其后,在恩施加紧镇压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

8月,中共湘鄂西区党委书记何功伟由宜昌撤抵恩施,刘惠馨由重庆陪同南方局代表钱瑛在恩施五峰山主持开会,宣布撤销“湘鄂西区党委”,施巴特委改组成中共鄂西特委(省工委),何功伟任书记,马识途任副书记,刘惠馨任特委妇女部长兼特委秘书,负责特委机关工作,和中共南方局交通联系工作。9月下旬,刘惠馨到重庆红岩嘴向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汇报鄂西地下党工作情况。12月,刘惠馨在五峰山的洋湾医院生下一女孩。因处境险恶,她来不及赴川寄养女儿,也顾不得自身安危,按特委决议,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疏散同志,隐蔽组织,为党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因叛徒告密,1941年1月20日下午,刘惠馨与何功伟先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

1941年2月12日,刘惠馨被国民党反动派从恩施南的鼓楼街16号押解到方家坝管理所,单独关押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以何功伟、刘惠馨为首的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身在国民党的黑牢,却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与国民党特务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没有暴露的同志则与特务巧妙周旋。他们在狱中互相关怀和鼓舞,秘密传递纸条,表白心志,激励斗志。何功伟关进方家坝管理所谷仓的第一天,就用绝食办法取得了“开窗斗争”的胜利,使特务归还了搜去的几本英文读本、英汉词典、毛笔、铅笔和纸,特别是让看守长谢柏青答应了由何功伟出钱为正在哺乳的刘惠馨买汤喝的要求。25日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组织部长孔原得知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妇女部长、秘书刘惠馨被捕,致电报告中央、并着手营教。

刘惠馨入狱时孩子还没满月。特务认为她是一个“女流之辈”,又是拖着孩子的母亲,只要一硬压,她就会垮。刘惠馨多次被拷打得血肉模糊,昏死过去。敌人仍一无所获,便指使叛徒当面对证,假造何功伟的劝降信,妄图使她变节。然而酷刑并未把她压垮,反而使她更加坚定了,面对特务的审问和利诱、叛徒的劝降,刘惠馨始终态度安详,旁若无人,一字不吐。特务们又残酷地迫害她刚出生的女儿,企图逼她屈服,可她宁肯牺牲女儿,也要保持革命气节。在狱中,她通过进行绝食斗争,使敌人改善了“待遇”,机警、大胆地与何功伟取得了联系。当何功伟被隔离关押以后,她又担当起狱中党员的组织领导工作,巧妙宣传何功伟编写的革命气节教育提纲。

当时,难友们都亲切地称刘惠馨为“刘姐”,并利用一切机会和她接触,从她那里获得革命知识和信息。管理所的厕所在院坝东侧,原是房东的猪圈,下面是大粪窖,上面铺木头,厕所外面虽有枪兵监视,但有两面短土墙可遮住视线。每当刘姐去解手时,女牢的“犯人们”都高喊要“解手”,以争取和刘惠馨见面,交换情况。刘惠馨因为有孩子,看守们有时也放她出来洗尿片。那时,在管理所的侧门外挖了一个水池,从山上引来一股泉水,难友们平时在池边洗衣服可与刘惠馨相遇,互相问好。就在厕所里、水池边,刘惠馨和难友们通过递条子,保持着联系,引导大家和反动派作斗争。她组织难友坚持学习,读英语、学唱歌,抵制特务的“青训”演讲;鼓舞斗志,稳定动摇分子;力图组建狱中党的支部,培养妇女入党。平时,她注意考查、记录党员在狱中的表现,哪个动摇了,自首或背叛了,都托人秘密带信给南方局,以确保党的队伍的纯洁性。

1941年11月17日,国民党把何功伟押回方家坝五道涧,把刘惠馨押到方家坝大田垭口的石灰窑内,分别秘密地杀害。何功伟、刘惠馨牺牲的噩耗传到重庆,周恩来在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一次会议上,宣读了何功伟的遗书和遗诗,并于1942年4月18日向中央书记处作了汇报。1942年6月13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指示南方局为被国民党杀害的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刘惠馨等人开追悼会。延安各界在八路军大礼堂举行何功伟、刘惠馨两位同志追悼会,号召全党和全体青年向他们学习。《解放日报》发表了《悼殉难者》的社论。中央组织部挽联是:“为着阶级为着民族杀身成仁;不死于敌而死于顽,悲愤曷极!” 徐特立同志的挽联是:“革命青年只知有国,不愿煮豆燃箕,让步终当有限;反共分子强调对内,反而认友为敌,横行竟到几时?”中共中央青委的挽联:“努力解放事业而遭杀害,乃整个民族创痛;坚持革命立场至于殉节,是全体青年楷模。”表达了全党对烈士一生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的怀念,参会者以何、刘两位烈士为楷模,向他们学习,去完成烈士们未竟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于1952年将二位烈士的遗骨迁葬于五峰山烈士陵园,受到了恩施人民的纪念,在鄂西特委旧址的房屋中,保存有“马识途刘惠馨夫妻卧室”,刘惠馨、何功伟烈士就义地建有纪念碑。原方家坝村改为“何功伟村”,并建有两位烈士纪念馆。在恩施城,有以“惠馨”命名的小区。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淮阴,人们也没有忘记烈士的革命事迹。在90年代编修的《淮阴县志》中,记载烈士的生平,缅怀其革命功绩。


来源:淮阴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网编: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