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烈网"

让四百英烈容颜栩栩如生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展“为烈士画像”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纪实

2024-08-27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工作室志愿者在宣城市溪口镇吕辉村绘制红色文化墙绘。

工作室志愿者全家乐在芜湖烈士陵园为烈士墓碑描红。

工作室志愿者在广德市捐赠烈士画像。

工作室志愿者在芜湖采访抗美援朝老兵。

工作室志愿者在泾县捐赠《寻淮州革命故事绘本》。

工作室志愿者在广德市开展“为烈士画像”活动。

安徽师范大学一角。


“像!太像了!这是我这辈子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今年“八一”前夕,88岁的烈属王宝琴捧着志愿者送来的“全家福”画像哽咽着说。

王宝琴12岁那年,父亲王宗炳牺牲,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此后70多年,没有父亲照片的王宝琴,只在梦里与父亲短暂“相逢”。今年暑假,安徽师范大学一群“00后”美术生来到他家,根据他的回忆还原父亲的形象,并绘制出这张全家福,让他们一家人又得以“团圆”。

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以守护红色青春为己任,接力开展“为烈士画像”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用手中的画笔还原400余名烈士容颜,让他们与亲人“团圆”,让一段段感人的英雄故事,从历史走进现实。

“我心里没底,但这是件好事,值得去做”

时光回到2021年11月的一个晚上。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大三学生段泓润匆匆吃完晚饭,便从食堂赶往画室。从这天晚上开始,他正式参与“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活动。

“说实话,接到参与这项公益活动的邀请时,我心里没底,既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愿意参加,能不能画好也没把握,但这是件好事,值得去做!”安徽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校美术学院专职辅导员、时任美术学院团委书记的王伟告诉记者,这项公益活动是“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孟祥斌烈士遗孀叶庆华在全国10所高校发起的。接到叶庆华的邀请电话后,他就在学院微信群里发布了“招募令”。没想到竟然有100多名学生报名。他从中遴选出6名学生作为首批志愿者,段泓润是其中之一。

真正接到为烈士宋连恒画像的任务后,段泓润犯难了:没有图片和影像资料,家人的描述也极其模糊,仅凭一段47个字的烈士生平信息,能画得像吗?

看到段泓润一筹莫展的样子,王伟心里也着急。但他和他的学生们都很清楚,画像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这既是对烈士的尊重,更是对烈属的态度。“严肃还是微笑?长衫还是短衫?徽章什么样式……”他和学生们一起翻阅史料,连帽子上的五角星也细细考究,“不同时期的帽徽样式不一样,有的五角星里面有‘八一’,有的外面有圆圈,不能出差错”。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宋连恒这位70年前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在画纸上渐渐清晰。当烈士89岁高龄的妹妹时隔70年后通过这幅画像,实现与哥哥的跨时空“团聚”后,段泓润如释重负:“听到奶奶肯定地说,这就是哥哥的样子!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次活动,美术学院6名学生共完成4幅烈士画像,绘制过程被王伟拍摄下来发到网上后,引发广泛关注。“画像不仅帮助烈士和家人实现‘团圆’,也让同学们了解了红色历史,了解了画像背后的故事,潜移默化中受到一次党史军史教育。”首战告捷后,王伟决定和叶庆华一起将这件事一直做下去。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与肯定。没过多久,安徽师范大学在学校官微上发布面向全社会征集“为烈士画像”需求,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也主动对接,架起志愿者与基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烈属之间的联通桥梁。

“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烈士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画笔将烈士从一个名字和寥寥数语的简介还原成清晰生动的形象,抚慰烈士亲人,也让他们永远被人铭记。”王伟说。

“多画一张烈士画像,就能多保留一份红色记忆”

夜色如墨,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灯火通明。

此刻,工作室内,大三学生全家乐端坐在画架前,正细细打磨他的第9幅烈士画像。宁静的夜晚,小小的画室里,只听见画笔摩挲纸张的沙沙声。

两年前,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全家乐,聆听了一场学长学姐的志愿活动分享会,至今他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个关于为烈士画像的故事:受领为马保林烈士画像任务时,马保林的大儿子马二力已经病危,但为了能在临终前看一眼父亲的画像,马二力一直在和死神作最后的抗争。那天,看到父亲画像的他,只对志愿者说了声“谢谢”就满足地离开了人世……

“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与不断消失的人和记忆赛跑,多画一张烈士画像,就能多保留一份红色记忆。”学长的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全家乐心里。那年秋天,当王伟面向新生发布志愿者“招募令”时,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像全家乐这样的志愿者,在美术学院还有很多。2022年,王伟邀请志愿者为新生上了一堂特别的入党启蒙教育课,烈士“回家”的感人故事,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一颗红色种子。每当群里发布“为烈士画像”活动通知,大家都抢着回复,手机很快便被一行行“我报名”刷屏。“是因为有学分吗?”记者问,王伟摇了摇头:“我们唯一的激励就是一张志愿者证书,大家都是发自内心地去做这件事情。”

2023年10月,为了给志愿者们一个家,学校专门成立“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由王伟担任负责人,并在创客中心腾出一间画室。志愿者们从此有了固定作画、交流和开展活动的场所。

谈及这个名字的由来,王伟动情地说:“很多烈士牺牲时跟现在的大学生差不多大,他们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同学们为他们画像,一方面让英烈青春得以永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光彩。”

相同的价值追求,凝聚了一批红色青春“守护人”,一届又一届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内心不断丰盈,爱国之志勃发。现如今,团队从最初的6名志愿者发展到400多人的大团队,志愿服务形式早已不局限于还原烈士容颜,志愿者们走进烈士陵园,为烈士墓碑添色补漆;开展美育教育,教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英雄形象;走进革命老区,绘制英烈故事墙绘,赋予老房子新的生机;录制“榜样的力量”微党课,分享画像背后的故事……截至目前,已帮助400多名烈士重现容颜、“回家”团圆,团队先后获得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4个100”先进典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

“呼吁爱心接力,让红色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技术、经费、管理等一道道难题摆在团队面前。

“哪里都要用钱。”王伟感慨,从烈士画像的绘制、绘本的印制到器材的采买,经费成为志愿活动的第一“拦路虎”。“好在全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给予了很大支持。”他说,除帮助征集为烈士画像需求外,安徽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积极做好对接保障和宣传推广工作,与团队联合开展“开学第一课”“为烈士画像”系列活动,积极当好团队的“后勤保障官”。

今年暑期,王伟带团队在泾县绘制《寻淮洲革命故事绘本》期间,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助收集革命历史素材,修改调整故事画面,对接党史办、宣传部搞好审核把关;绘本制作完成后,又联系印刷公司印制、与志愿者一同走进当地中小学宣讲英烈故事。“‘为烈士画像’志愿服务活动是我们关注、支持、孵化的一个重点品牌项目,我们呼吁爱心接力,社会各界为志愿服务提供便利,参与支持宣传弘扬英烈精神,让红色精神走进千家万户。”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优抚褒扬处副处长毕亮说道。

在借助外力的同时,志愿团队积极修炼“内功”。为了让红色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发起“大手拉小手”系列活动,帮助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去年初冬,芜湖市南陵县家发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李家发革命故事绘本》。翻看色彩鲜艳的绘本,李家发烈士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孩子们个个爱不释手。

绘本的作者是团队的两名成员聂文静和康家溢。“要是能有些关于英雄的绘本就好了。”秋季开学,王伟带学生在该小学上“开学第一课”,孩子们不经意的一句话,让他灵光一现:“色彩丰富的画面更容易吸引青少年认识、走进英雄,咱们可以成立英雄事迹绘本志愿服务小分队,发挥美术专长,将烈士生平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说干就干,聂文静和康家溢等成为绘本志愿服务小分队的骨干,他们专心致志,只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李家发革命故事绘本》的制作,并第一时间给家发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送了过去。

“目前,我们已绘制《李家发革命故事绘本》《周井铺村革命故事绘本》《寻淮洲革命故事绘本》等英雄事迹绘本12册,印制并赠送绘本5000册。”王伟说,通过红色绘本制作,让烈士“活”过来、“动”起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现在40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已分为为烈士画像、革命故事绘本、青春思政课3个小分队,在做好志愿项目的同时,我们一直在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去年寒假开始,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假期作业——为抗美援朝老兵录制影像故事,目前已经制作30余条视频,暑假的拍摄也正在进行中。”王伟告诉记者,他们将通过这种方式,努力将珍贵的红色记忆保存好、宣扬好、传承好,希望这项工作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保留好历史影像资料,丰富完善红色基因库。

暑期接近尾声,校园即将迎来新生,这场守护红色青春的爱心接力,仍将继续。对工作室的未来,王伟充满信心……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式设计: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