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垂暮之年回想到在纪念馆工作的日子,我可以嘴角上扬,眼里有光。”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周鑫玥在2020年入职文案中写下这句话。在她眼中,纪念馆里的英烈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数十年前有血有肉的同龄人。
周鑫玥从生平、军歌创作、告侄家书等方面介绍了袁国平烈士的事迹。
1925年10月,袁国平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
1930年6月,袁国平担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当年7月创办了红军史上第一份铅印大报《红军日报》。1934年1月,袁国平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袁国平历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西北红军大学政治委员等职,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938年,袁国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当年,他在给侄儿的回信中写道:“此刻我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中国抗战成功,不愁无饭吃;抗战不幸失败,则大家都当亡国奴。”
1939年2月,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视察,袁国平受命主持创作《新四军军歌》。这首歌不仅是新四军的标志性音乐作品,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红色经典之一。
1939年11月,袁国平在新四军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上强调了青年运动在新四军中的意义和方向。他勉励新四军的青年继承光荣历史、积极工作,真正成为全国青年的模范,并且号召连队普遍建立青年队,把部队青年组织起来,使青年成为党的有力助手。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皖南事变爆发。1月15日,袁国平被流弹打中胸口,失血过多重伤昏迷,被士兵背起继续转移。因怕自己拖累战友,袁国平用配枪自尽,牺牲时年仅35岁。
袁国平用生命兑现了“如果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做俘虏”的承诺。2014年,袁国平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