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是追光者,他们突破枷锁,奔赴信仰,把黑暗世界变成光彩世界。一位位烈士留下的家书、照片,见证着那些奋不顾身的前行、不怕牺牲的坚毅、矢志不渝的精神。湖南省《长沙晚报》在清明节期间推出“光彩世界,如您所愿”报道,通过AI技术将烈士们的黑白照片修复成彩色,并探访这些照片、家书背后的感人故事。
陈毅安 54封家书把“红色基因”传下去
1923年,已有婚约的陈毅安与李志强摄于长沙。长沙晚报对照片进行了AI修复。
3月28日,在湖南革命陵园的陈毅安烈士和夫人李志强墓前,陈正烈少将深深鞠躬,献上鲜花。“爷爷奶奶,孙儿又来看你们了!”每年清明,他都会从北京赶来长沙,就是为了跟爷爷奶奶“见”上一面。
4月3日,在收到长沙晚报利用AI技术修复的陈毅安烈士照片后,陈正烈少将连忙提出希望能修复爷爷和奶奶的合照,他说:“照片从黑白变成彩色,仿佛‘穿越’到那个年代,爷爷奶奶就站在我的面前。”
“把我所学的革命技能,不顾一切的工作起来,不达我的目的地——烈士墓不止。”这是陈毅安在1926年10月8日写给李志强的家书。
“你说不要糊糊涂涂地死了,这也不错。但是为革命而死,为民众谋利益而死,是不是糊糊涂涂呢?假若是的,那中国一定没有烈士,革命也永远不能成功。”
“你说你毕业后出来当教员,把一些青年子弟教成爱国者。”……
一封封信笺,既承载着他们忠贞不二的爱情,也传递着陈毅安的革命理想。
陈毅安先后给妻子李志强写过54封家书,还曾与她约定:“如果我哪天牺牲了,就会托人给你寄一封不写任何字的信去,你见了这封信,就不要再挂念我了!”
1927年,陈毅安随部队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来到了井冈山。1930年他在长沙战役中任前敌总指挥,在掩护军团机关转移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
1931年3月,李志强收到了陈毅安的最后一封家书,里面只装着两页素白信纸,她四处寻找显字药水,祈祷着这只是一封密件。直到1937年李志强收到了彭德怀的信——“志强先生台鉴:毅安同志为革命奔走,素著功绩,不幸在一九三○年已阵亡,为民族解放中一大损失。当日寇大举进攻,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今日,只有继续毅安烈士精神,坚决奋斗,完成其未竟的遗志。尚望珍重。”
“爷爷去世时,奶奶已经怀上了我父亲陈晃明。他们在一起只有一两年时间。”陈正烈说,奶奶将视为珍宝的54封家书装进坛子,埋在老家一棵树下,避开战火保存下来,2002年,父亲把这些家书捐献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
2023年是李志强逝世四十周年,为完成老人遗愿,陈正烈将父亲陈晃明和奶奶李志强的骨灰带回湖南革命陵园,与爷爷陈毅安烈士合葬,让一家三口团聚。
“虽然祖父英年早逝,但他革命一生的壮志和情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一家,成为我们引以为豪的‘红色基因’。”陈正烈告诉记者,自己的名字是奶奶起的,最后一个字底下有“四点水”,这“四点水”代表了烈士的鲜血。
后来,陈正烈继承了爷爷未竟的革命事业,成为一名军人,为祖国国防建设奉献着。
这个清明节,陈正烈还来到了长沙市稻田中学,这是奶奶李志强曾就读的学校。陈正烈说:“爷爷奶奶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作为烈士后代,最重要的就是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也希望先烈们的故事能够被后人铭记,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守护的精神能够一代代传承。”
张伯藩 没有照片的他是后人心中的大英雄
张玉麟(左)和家人从贵阳和衡阳赶来长沙,祭奠爷爷张伯藩烈士。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数邑 摄
清明节前,73岁的张玉麟和堂哥张林等一行八人分别从贵阳和衡阳赶来长沙,祭奠爷爷张伯藩烈士。“自从2019年湖南革命陵园为爷爷修建墓碑后,每年的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我都会和家人来清扫陵墓、擦拭尘灰、敬献鲜花,表达对爷爷的缅怀。”4月2日,张玉麟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张伯藩,1900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21年入党,生前为中共长沙市委组织部部长,1932年因叛徒出卖而被杀害,安葬在沅江县草尾镇。”由于从事地下工作且使用多个化名,关于张伯藩烈士的信息寥寥无几,甚至连照片也没有。
张玉麟从伯爷爷和父亲的回忆里,渐渐了解了爷爷不平凡的一生。张玉麟介绍,父亲曾向自己回忆爷爷被捕时的场景,“当时父亲才12岁,他看到爷爷被绑着,在爷爷的暗示下悄悄地跟上去,从爷爷的口袋里掏出仅剩的一块大洋,紧接着带着弟弟张庚云从沅江一路讨饭回到长沙,没想到这便是永别。”
后来,张玉麟和张林在《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第一卷)一书中,找到了爷爷使用多个化名开展革命工作的记录——1925年6月,长沙工人、学生等共2万余人在省教育会坪集合,成立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次日又召开市民代表大会,成立长沙青沪惨案雪耻会,推举熊亨瀚、张汉藩(张伯藩化名)等41人为执行委员,领导全市罢工、罢课、罢市等;1927年,省委命殷美琮、张白黄(张伯藩化名)重组中共长沙县委等等。
这些年,张玉麟和张林带着破旧的烈士证书多次往返沅江,想完成父亲的遗愿——寻找张伯藩烈士生活过的足迹,为其立一块碑。最终,他们从沅江捧了一抔泥土,带上家里仅存的一点遗物,在湖南革命陵园的帮助下为张伯藩烈士立碑,用这样的方式带爷爷“回家”,也让后辈有了缅怀和祭奠的地方。
虽然从未谋面,但是在张玉麟和张林的心中,爷爷张伯藩留下的“为革命奉献一生”的精神,已成为全家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精神支柱。
“我曾听父亲提起,爷爷在长沙领导工人运动,在工人中的地位很高,比如每当爷爷下班后从办公楼出来,就有许多人力车上前,想为他免费提供服务,但是爷爷都婉言谢绝了。”张玉麟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深刻影响着家族的每一代人,“我参加工作后,父亲经常告诫我‘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
张玉麟还开心地和记者分享:2022年,自己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把纪念章拿回家时,年仅10岁的孙子张轩睿骄傲地说:“我也要像爷爷一样,以后争取也获得这枚奖章!”
张轩睿从小就特别喜欢听“太太爷爷”张伯藩的故事,在他的心中,“太太爷爷”是个大英雄,作为烈士后代,他觉得很骄傲。如今,张轩睿打算当小小讲解员,把这些故事告诉更多的人,将红色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韩淑仪 “勤俭”家训成家族“聚宝盆”
经过AI技术修复后的韩淑仪烈士照片。
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金湜都会带着家人来到湖南革命陵园,为外祖母韩淑仪烈士献上一束鲜花。
“外祖母去世后,我才出生,儿时我对外祖母的所有印象,都来自家人的转述。”金湜告诉记者,在大家的心里,外祖母是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娘”,“当舍‘小家’为‘大家’”是外祖母留下的家风,她留下的“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两句简朴家训,也已成为全家传承的精神支柱。
韩淑仪出生于长沙,1935年参加革命。革命期间,韩淑仪当过老板娘、教员,还开过小饭铺,以此为据点开展地下工作。当时的她既要做煮饭、炒菜、磨麦子、压面条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应付国民党兵痞和地方恶棍的敲诈勒索。由于她善于联系群众,加上胆大心细、巧于周旋,她这个地下联络点顺利完成了党交给的联络任务。
长沙解放后,韩淑仪先后任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委会组织部长、长沙市民主妇女联合会副主任。“风里来、雨里去”是她的作风,在工厂、郊区、街道,她与妇女群众促膝谈心,帮助她们解决各种生活困难,她也被大娘大嫂们亲切地称作“娘屋里人”。1952年,因多年革命工作中积劳成疾,韩淑仪因病去世。
虽然跟外祖母“从未谋面”,但金湜与她有着特别的“相遇方式”。“我曾在湖南省图书馆工作,在馆藏书籍中看到了一本印刷于1991年的《长沙英烈》丛书,其中记载了外祖母勤勉而伟大的完整革命生涯。”金湜告诉记者,在这本书里,他看到了党和人民对韩淑仪烈士的高度评价——“妇女楷模,精神不死。”
金湜还提到了书中让他印象深刻的一段往事——当时,为了工作的需要,韩淑仪毅然将3个年幼的女儿送到永绥县(现花垣县)儿童保育院,在此期间,一个女儿因病过世。因为忙于革命工作,她带话给年幼的女儿:“抗日会取得最后胜利,相信你们能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地活下去。”
“外祖母常对家人说,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要自立自强,不虚荣,不攀比,时刻保持勤俭、勤劳的作风。”从金湜记事起,家里人经常告诉他外祖母的训诫,也正是“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这句家训,让他和家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也以勤俭、勤劳之风,在各自岗位尽职实干、无私奉献。
李科林 儿子正照着英雄父亲的脚印走
烈士李科林的物品被妻子李正平精心收藏着。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暘 摄
“我老公李科林牺牲34年了。这么多年来,任何人也不可能取代科林在我心里的位置。”4月1日,记者走进岳麓区八方小区的一处住宅,探访革命烈士李科林的遗孀李正平。交谈中,李正平提起丈夫李科林总是充满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怀念。“我的心里只有他。”今年65岁的李正平几次这样说。
李科林是原武警长沙市消防支队浏阳县消防中队中队长、上尉,1990年5月19日晚在扑救浏阳县工人文化宫火灾战斗中牺牲,当时年仅31岁。后来民政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武警总部为其追记一等功。
李正平介绍,她早已从浏阳搬来长沙,跟儿子、儿媳、孙女一起生活。儿子李胜在父亲牺牲时还只有5岁。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李胜进入长沙公安系统。他像他父亲一样,勤奋踏实地工作,目前担任某基层派出所副所长。
李正平回忆,1983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两人经人介绍相识。当时李正平在浏阳县普迹邮电所当话务员,单位效益好,模样俊俏,而李科林的老家在宁乡灰汤,家庭条件一般。发现他们俩在谈恋爱,李正平的一个闺密还劝说她:“嫁给一个当兵的有什么好?他又没有什么钱。”但李正平说:“我看上的是他的人品。”
李正平说,1990年5月19日,是她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本不是李科林值班,但当晚他听到火警声响起后,义无反顾地赶往火灾现场指挥灭火。经过消防战士的奋勇扑救,大火被扑灭。为防止死灰复燃,他再次爬上二楼察看,结果楼板突然坍塌,他不幸壮烈牺牲。
丈夫在生命最灿烂的年华因公殉职,李正平感到自己的天塌了。为了把他们唯一的孩子抚养长大,李正平坚强地生活着。因为对丈夫的无尽思念,李正平完整地保存了李科林的遗物,包括他的四季制服、帽子、皮带、佩章、奖状、立功证书等。他们共同生活过的浏阳小家,所有摆设仍按照李科林生前布置的式样保留至今。她还不时把丈夫的衣服等拿出来洗洗晒晒,想念丈夫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我就当他是出差去了,过一段时间就会回家的。”
李胜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公安队伍。“孩子工作特别努力、特别拼,不但没有因为爸爸是烈士而要求组织给予照顾,反而比其他人更努力。我就希望儿子照着他爸爸的脚印走、为社会多作贡献。孩子出息了,他爸爸会更加欣慰!”李正平说。
张杰明 与歹徒殊死搏斗的警魂永不消逝
张杰明烈士照片。
近日,张立民回到宁乡坝塘镇的老家,同往年一样,他仔细收拾东西,准备陪母亲胡玉莲前往湖南革命陵园,看看弟弟张杰明的雕像。
打开抽屉,照片、毕业证书、入警通知书、日记……件件摆放整齐。翻开日记,在1993年1月19日这天,张杰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今日加入警队,从此我就是一名巡逻民警了,在新的岗位上,我要奉献自己的一切,为国效力,为民服务,以示我一颗中华赤子之心。
这一天,是张杰明正式加入警队宣誓的日子。而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段铮铮誓言,用鲜血和生命为长沙公安民警铸造了一座精神丰碑。
1992年,长沙市公安局面向社会招录巡警。高中毕业的张杰明以优异的文化考试成绩和体能成绩通过层层遴选,1993年1月成为一名光荣的巡逻民警。
参加公安工作11年,他曾两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四次被支队评为优秀民警;1995年因抗洪抢险成绩突出被市公安局嘉奖;2002年、2003年因打击街头“两抢”犯罪成绩优异,两度被支队评为“抓获能手”“侦破能手”。
2003年8月31日凌晨4时,正在巡逻的张杰明接到长沙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指令:有3名盗窃犯罪嫌疑人进入芙蓉区育英学校。
张杰明迅速赶往现场,在与穷凶极恶的歹徒进行搏斗的过程中,他身中18刀,23.6米长的楼道被鲜血染红;在生命奄奄一息的最后关头,他还死死地抱住犯罪嫌疑人的双腿没有松手,直到战友赶来合力将歹徒制服,“你们把他带回去,我可能不行了。”张杰明终因伤势过重,在送医途中失血过多壮烈牺牲。
同年9月8日,张杰明追悼大会在湖南烈士陵园隆重举行,几千人为他送行。
“虽然我年龄比他大,但其实杰明更像我的哥哥,事事都照顾我。”张立民回忆着过去哥俩一起下地“双抢”的日子,“他体能好,踩打谷机之类的累活都是他来。”
他介绍,张杰明参加工作后,还主动承担了家中小弟读书的学费、生活费,直至小弟大学毕业。
一旦群众有困难,张杰明在出警时也总是千方百计地予以解决。他常说:“谁要我是人民警察呢!”
“他从来都是走在最前面,把危险留给自己。”谈及儿子,胡玉莲一度哽咽落泪,她细数着儿子给村里捐钱修路、帮助照顾邻居、认真工作的往事。
对于长沙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芙蓉大队的民警来说,张杰明是身边真实的英雄。“事发当晚,我也在现场。烈士的英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民警罗细海说,自己多年从警,也常遇到持凶器的犯罪嫌疑人,他和队友都没有退缩。
每年,罗细海都会向新招进来的民警讲述张杰明的事迹。“如今长沙街头人来人往,辖区社会治安环境越来越好,有我们在,请您放心!”这是全体民辅警的心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俊、 黎铁桥、祝林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