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来到当地的兰州战役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的人不多,但是身边一对父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从父亲的穿着来看,应该是个军人,笔直的身板、寸头和体能训练衫说明了一切。孩子应该是个小学生,估计在四五年级左右。
我看到,父亲的胸前戴着党徽,孩子则戴着红领巾。我猜想,他们来这里,是不是暑假学校安排了作业?毕竟暑假来这里参观的孩子和家长,不是很多。
我发现,他们两个人看得格外认真,很多时候还拿笔记着什么。纪念馆的讲解结束后,他们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立即离开,而是又走了回来,来到离我不远的一块展板前停了下来,指着展板说着什么。
我知道,这块展板上展示的是兰州战役牺牲的几位英烈的事迹和照片。
于是,我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父亲问:参观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说:我知道了整个兰州战役期间,共有8700多名官兵伤亡;我记住了用身体堵枪眼的李应般,身上26个窟窿的张保英,舍身炸碉堡的曹德荣等英烈的事迹,感到自己的思想受到一次震撼和洗礼。
父亲问: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
孩子说:是一种精神,一种说不清但是又实实在在的精神。这种精神,按老师说的应该是大爱、信念、责任、期望等等的集合体。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可以为了胜利为了国家为了家人去战斗,甚至牺牲也无悔。
父亲听后,点了点头。
孩子问:爸爸,你说走上战场,或者说要舍身堵枪眼的时候,烈士们会害怕吗?会放弃吗?
父亲说:谁不怕死亡,谁都知道一旦拉响炸药包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们更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为了谁?还记得刚才看的时任战役主攻团团长王学礼写给妻子的信吗?答案其实就在这封信里:“我们南征北战十几年,就是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一天就要到来了。我们现在训练很忙,要集中一切力量消灭敌军,解放大西北。我不能来看你,望注意身体,带好孩子,让我们在胜利的时候再相会。那时,我们的第三个孩子一定出世了,他们将是新中国第一代最幸福的人,让我们举起双手迎接祖国的新生吧。祝你和孩子们健康快乐!”
孩子似懂非懂,于是又问父亲:
既然这样,你说如果再给这些先烈一次机会,他们还会这么选吗?他们会选择其他甚至放弃吗?
父亲想了一会,说:如果真有这样的机会,相信他们依然还会这么选,依然会选择去炸碉堡、堵枪眼。
孩子问为什么这样肯定?
父亲说:因为他们是革命军人、共产党员,他们一定会这样选。
孩子又问:爸爸你也当过兵,也是军人。你说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父亲想了想:会的,自己也会这样做的。
父亲说完停了停,抚摸着孩子的头继续说:你要明白,无论是先烈还是我们现在这些军人,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你们,让你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国家的富强,希望我们可以堂堂正正抬起头。没有他们的牺牲奉献,我们的生活或许就和战火中的叙利亚、阿富汗一样。所以我们需要感谢这些英烈的付出,感恩他们的牺牲。
孩子点了点头。
本以为他们还会继续说观后感,但是孩子接下来的问题瞬间让我破防:爸爸,你说你这次来是带我来看太爷爷的,你找到了吗?
父亲说:没有。你太爷爷和他的战友一起,已经融入了这片土地,变成了红花绿草。盛世如他所愿,他们可以安心。明天我带你到营盘岭战场遗址看看,听说你太爷爷就牺牲在那里。然后,回家!
原来他们并不是来完成暑假作业的,而是寻根的英烈后人。
一旁的广场上,烈士英雄纪念碑矗立在那里,很多人都在一旁参观、鞠躬和敬礼。他们也是来寻根的,寻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是这个国家的魂,在探求之中汲取精神力量。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有了根、有了本,任何困难都不怕!
作者:邢东
网编: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