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丹东保护烈士遗存、挖掘烈士事迹、为烈士寻亲、给烈士纪念设施建起电子档案……在这里,无名烈士有人祭,有人记。
一座山,就是一座陵园
村民擦拭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石碑/ 杨青 摄
回忆起当年的故事,74岁的村民葛均臣思绪万千。70余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前曾在滨江村附近驻训集结,并开设战勤医院。战争期间,数十名由前线转运回国的志愿军伤病员,因伤重牺牲,被就近零散安葬在滨江村附近的山坡上。 松林掩映下,这片坐落于半山腰的无名碑林,70余载都有人默默守护。“小时候,一到清明节,附近的村民、学校的学生都来了,大家不约而同给烈士扫墓、献花。”葛均臣回忆。2015年,滨江村将村域内的烈士遗骸集中迁葬。“村子如今富裕了,更不能忘了烈士,我们要为烈士‘安家’。”葛均臣说。 2015年9月26日,葛均臣和村民一起清除杂草,一点点挖开土堆。山上站满了自发赶来的村民,他们手拿铁锹,仔细辨认泥土中掩藏的志愿军烈士遗物。“除了遗骨,还有头盔、鞋底、皮带扣……在场的村民睹物思人,都落泪了。”葛均臣说。
村民到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祭扫/ 杨青 摄
近年来,丹东市不断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出台专门文件,为烈士纪念设施建立电子台账,实现一处一档,并号召更多社会力量走进陵园,展开学习。目前,丹东市已完成烈士陵园、烈士墓、烈士碑、烈士纪念广场等9类烈士纪念设施、共计1万余项相关数据的收集核校工作,并建立电子台账。在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新种的松柏已经长成,棵棵挺立,这座建在小村里的陵园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丰碑。一个人,成为一群人的“亲人” 脚步一深一浅,每天早上七点半,穿戴义肢的温常卿都会来到丹东市振安区烈士陵园,开始一天的巡视。温常卿是这座陵园的义务管理员。除了每日巡查打扫陵园,他还主动为烈士寻亲。“有时候,我看着上面一个个名字,总觉得在看自己亲人。他们肯定期盼能魂归故里,时常有亲人祭奠。”温常卿说。温常卿整理的烈士名单,交由相关部门发布。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也查找信息,发动群众提供线索、联系烈士的亲属。 杨玉福烈士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12月,杨玉福的侄子杨清福,从2000多公里外的河南赶来,“见”叔叔一面。当天,杨清福站在墓碑前,俯身轻轻擦拭墓碑上的灰尘,近乎呜咽地喊:“叔叔,我终于找到你了!”时光荏苒,杨清福这一辈人大多年近半百。亲人们经年不绝的思念与期盼,在这一刻有了回响,一家人终于“团圆”。 2019年,丹东发布倡议书,常态化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将部分比较完善的烈士信息向社会公开,通过互联网等平台为烈士寻亲。目前,已为52名烈士找到亲人。 如今,在社区工作的温常卿工作忙碌,但他仍坚持每天到陵园巡查、打扫。每逢清明或中元节,温常卿总会在烈士墓碑前,放上一束鲜花,再深深鞠躬。“陵园里大多数烈士没有姓名,虽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愿意做烈士的亲人,他们没有被忘记。”温常卿说。 青山有幸埋忠骨,至今草木忆英雄。鸭绿江畔吹起的阵阵轻风,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永远牵挂着为如今的幸福生活付出青春和生命的“亲人们”。原标题:《青山有幸埋忠骨,至今草木忆英雄:无名烈士碑林的守与望》半月谈记者:于也童 武江民 / 编辑:徐宁 责编:张子晴 / 校对:郭艳慧